400-000-0411 預(yù)定熱線:8:00-17:00

首頁 > 景點 > 沈陽 > 沈陽故宮

沈陽故宮

    沈陽故宮,原名盛京宮闕,后稱奉天行宮。位于沈陽市沈河區(qū)明清舊城中心。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,有建筑90余所,300余間。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(明天啟五年,1625年),初成于清崇德元年(明崇禎九年,公元1636年) 。清順治元年(1644年),清朝移都北京后,成為“陪都宮殿”。從康熙十年(1671年)到道光九年(1829年)間,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于此,并有所擴建。
 

    北京故宮相比,沈陽故宮建筑風(fēng)格上更添有滿、蒙的特色。在布局上,東路大政殿、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(大幄次)的布局。中路的特點則是“宮高殿低”,居住部分位于高臺之上,俯瞰理政的正殿區(qū)域,這是來源于滿族人喜居于臺崗之上的生活習(xí)慣。在建筑風(fēng)格上,以漢族建筑風(fēng)格為主,兼?zhèn)淞嗣伞⒉厮囆g(shù)。


    2004年7月1日,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世界遺產(chǎn)委員會批準了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(chǎn)擴展項目列入《世界遺產(chǎn)名錄》。位于遼寧省沈陽市舊城中心的沈陽故宮以滿族特色著稱,是中國除北京故宮外,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筑群。

 

沈陽故宮

 

沈陽故宮
 

     建筑布局與結(jié)構(gòu)  
 

    東路
  

    沈陽故宮全圖大政殿:原稱“大殿”,1636年改名“篤恭殿”,康熙時改為今名。為重檐八角亭式建筑,內(nèi)部結(jié)構(gòu)為徹上明造。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須彌座臺基。殿頂為綠剪邊黃琉璃瓦,中央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。殿內(nèi)有寶座、藻井。  
 

    十王亭:位于大政殿前長195米、寬80米的廣場上,自北向南,東側(cè)為左翼王亭、鑲黃旗亭、正白旗亭、鑲白旗亭、正藍旗亭;西側(cè)為右翼王亭、正黃旗亭、正紅旗亭、鑲紅旗亭、鑲藍旗亭。是左右翼王和八旗辦公的地方。南為大紅墻,清初為開放式廣場,以木柵與宮外相隔。
  

     中路
  

    大清門:又稱“午朝門”,是沈陽故宮的正門,綠剪邊黃琉璃瓦硬山頂,面闊五間,中央三間為門道。門外左右為文德、武功兩座牌坊。路南有奏樂亭和東西朝房。  
 

    崇政殿:又稱“金鑾殿”,通稱“正殿”,是皇太極處理政務(wù)、接見使臣的場所,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也在此聽朝理政。面闊五間,綠剪邊黃琉璃瓦,單檐硬山頂,前后有出廊,圍以石護欄。殿內(nèi)為徹上明造,和璽彩繪,寶座后有貼金龍扇屏風(fēng),旁為貼金蟠龍柱。殿外庭院左右有飛龍閣、翔鳳閣、東七間樓和西七間樓。
  

    鳳凰樓:原名“翔鳳樓”,為清寧宮內(nèi)院的門樓。高三層,歇山頂,面闊進深各為三間。曾是皇帝計劃軍政要事和舉行宴會之地,清朝入關(guān)后改為存放歷代實錄、玉牒、“御影”以及玉璽的場所。  
 

    清寧宮:原稱“正宮”,1625年前后修建,是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。位于高3.8米的高臺之上,前有鳳凰樓,四周為高墻,構(gòu)成獨立的城堡式建筑。宮殿為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,綠剪邊黃琉璃瓦。東邊一間為帝后寢宮,西邊四間為神堂,是薩滿教祭祀之所。宮前有索倫桿,東為東配宮、關(guān)雎宮、永和宮,西為西配宮、麟趾宮、衍慶宮。
  

    沈陽故宮全圖東所:修建于乾隆十一年(1756年),包括頤和殿、介祉宮、阿哥所(已毀)、敬典閣等建筑,是東巡時太后及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。敬典閣用于存放玉牒。  
 

    西所:修建于乾隆十一年(1756年),包括迪光殿、保極宮、繼思齋、崇謨閣等建筑,是東巡時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。崇謨閣存放歷代實錄、圣訓(xùn)和《滿文老檔》。   

    太廟:建于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。原為道教建筑景佑宮(三官廟),乾隆四十三年將城外的盛京太廟遷于此處,供奉清室先祖——肇祖、興祖、景祖、顯祖的神位。正殿面闊三間,單檐歇山頂,滿堂黃琉璃瓦,東西有配殿三間。   


    西路  
 

    文溯閣:建于乾隆四十六年,即1781年,面闊六間,硬山頂,綠剪邊黑琉璃瓦。用于存放四庫全書。后有仰熙齋。前有嘉蔭堂戲臺建筑

相關(guān)線路推薦
關(guān)于東來
品牌風(fēng)范
服務(wù)宣言
東來旅游網(wǎng)在線客服
熱線電話
段   佳 0411-82823131
           13841127780
果   果 0411-39895522
           13841127709
許運鵬 0411-82800815
           13841127703

微信公眾賬號